木雕佛像文化從漢代開始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。據史料記載,南、北朝時就有檀木佛像,南朝著名雕刻家戴逵在會稽以整棵樹雕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“無量壽佛”,這應是木雕佛像的先例。
因木質佛像會受制于氣候、環境等外在因素影響,很容易受損、腐爛、燒毀、挪移。整體來說較難保存,品相完整度較低,存世量少,但也因為“物以稀為貴”而變得彌足珍貴。
木雕佛像具有單一性及不可復制性,所以對于工藝的要求是極高的,如果期間雕刻失誤,便難以修改,只能作廢
一般來說,尤其是大件佛像,整尊
佛像由一段材料雕刻而成是比較難的,所以一般會事先設計為幾個部分,如頭、軀干、手足比例大小等;再進行分段雕刻,拼接修正;最后再施以彩飾。
木雕制作過程:
1、木頭特性與選材:以紅木、黃楊木等為代表的硬木,優點是木質堅韌、紋理細密、色澤光亮,適合雕結構復雜、造型細密的作品,不亦斷裂受損、收藏價值較高,以銀杏木、樟木等為代表的松木,則適合雕刻造型簡單、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;
2、木材風干:可以將木材密封在蒸汽干燥室內進行人工干燥;也可以選擇放置在通風處進行自然干燥;當然,也可以用火烤或水煮進行簡易的人工干燥,但是記得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水分含量,否則很容易使木材失去韌性,不易雕刻;
3、制作過程:根據佛像資料算出大概高度、寬度和厚度,選擇木材再切割;再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,即作粗坯;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;第四步則需要順著木的纖維用粗細不同的砂紙進行打磨,簡單的木雕佛像就雕刻完成了。
木雕佛像如人一般具有靈性,久經歲月更能見其佛性華光,忌暴曬、潮濕、干燥等氣候,所以不宜放到窗口、及其干燥或潮濕的地方,同時,也不能靠近明火、火墻、火炕、火爐等地方。
莆田市大莊嚴佛像工藝有限公司銅雕 西方三圣制作部整理